沃爾岡?拉茨勒在暢銷書《奢侈帶來富足》這樣定義奢侈:“奢侈是一種整體或部分地被各自的社會認為是奢華的生活方式,大多由產品或服務決定。”現在,奢侈品(Luxury)在國際上被定義為“一種超出人們生存與發展需要范圍的,具有獨特、稀缺、珍奇等特點的消費品”,又稱為非生活必需品。奢侈品在經濟學上講,指的是價值/品質關系比值最高的產品。不過,通常人們認為奢侈品是那些非常昂貴的物品,即大部分人消費不起的物品。
“大家都有名牌包,別人問起的時候說我也有一個,這樣才不會顯得落伍吧。”在北京國貿商城的LV專賣店外,23歲的Mata挎著新買的LV馬桶包對網絡報記者說:“上個月的工資都搭進去了,還拿了一部分存款,花完錢,可真是‘涼快’啊。”但她很快又補充說:“不過人有點兒虛榮心也是正常的。”
短短一席話,道盡國人對奢侈品愛怨交織的復雜心態。隨著國際商品流通的日趨頻繁,人們學會了統一質量標準來檢驗商品好壞。達到質量標準線的,都是合格的好產品,可是人們為什么還要花“天價”購買奢侈品?在中國,又是誰在消費奢侈品?
中國=奢侈品消費大國?
記者在某留學論壇上,看到一位正在法國ESSEC商學院就讀奢侈品管理MBA(MBALuxe)的中國留學生說:“現在所有的Luxury(奢侈品)公司的確都在討論China。2015年左右,亞洲奢侈品中心將變成中國。”
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在2005年發表報告預測說,2015年,中國奢侈品銷售額將占全球消費總量的29%。屆時,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國。
對此關注度最高的當屬奢侈品商家。經營了半輩子奢侈品的貝爾納?阿爾諾(BernardArnault)目前最為看好俄羅斯、印度和中國。這位統領第一大奢侈品集團LVMH的主席一邊積極在中國布點開店,一邊宣稱,全球“三分之一的奢侈品將在今后10年內涌向這三個國家”。
雖然部分行業研究者對種種樂觀預計保留謹慎態度,但大部分人都已經在中國和“奢侈品消費大國”之間暗自劃上等號。20多位溫州商人花費1.3億元人民幣,團購了22架私人飛機;山西煤炭老板看車團一次集體買進20輛悍馬;國際頂級奢侈品展會上“4天成交了近2億元”。這些消息一次次印證著,中國富豪們對奢侈品的消化能力還有可能更“強悍”,而奢侈品的魅力也隨之一次次被放大,所以“奢華”才得以成為“風潮”。
經濟研究專家沈逸(應本人要求,此為化名)說:“中國的奢侈品消費有兩種,一種是富人的消費,一種是透支消費。從消費人群上說,則分為有能力的消費者,以及寄生食利階層。從年齡段上講,中國奢侈品消費者的年齡大約在20到40歲之間;而歐美奢侈品消費者的年齡多在40到70歲之間。”
今年的《胡潤百富》刊登有一篇文章,引述一位高檔珠寶商的估計,“中國奢侈品市場約有三分之一的消費來自高消費女士。”
中國的富豪和官員群體具備極強的購買力,但其財產來源、規模、去向往往難以統計。只能說從中國的財富結構進行反推,可以窺見這個極具消費力群體的一斑。但是暗自波濤洶涌的奢侈品市場,除了富豪們在一擲千金,還有一批年輕的“月光族”,用堪比頂級富豪刷無限信用卡一樣的氣勢,在為奢侈品掏鈔票。這個透支消費的群體,以及寄生食利階層,正是將中國奢侈品消費者的年齡段大幅度下拉的原因所在。
在某進出口貿易公司,三十多歲的副總宋莉平日喜歡背用Gucci包,穿著Prada或者巴黎世家的時裝。一件2800英鎊的衣服,宋莉認為,以自己的薪金水平完全可以負擔得起。而在這家公司的生產車間,幾位女工也都有LV或Prada包,“雖然工資不是很多,但是把年末獎金全拿出來,平時再節省些,給自己裝備一只名牌包還是可以的。”至于名牌包什么時候背出來,這幾個女孩說:“只有周末出來玩的時候帶出來。”
緣何“天價”購買奢侈品
沈逸認為,“中國和外國的奢侈品消費最大的區別在于:在中國被購買的主要是服裝、首飾、手表、皮具等個人生活用品,‘奢侈’得非常表象化;而在歐美地區,最被看重的奢侈品主要是汽車、游艇和豪宅,此外還有藝術品收藏。如果購買了一棟豪宅,那么這個豪宅里的一切東西,家具、收藏品都是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