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深圳的皮革行業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
“我們這個行業曾經是個不受重視的行業,直到今年5月才被列入深圳的優勢傳統產業。”深圳皮革行業協會的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表示,在9+1的深圳傳統產業聚集基地格式中,皮革行業就是那個“1”。
據了解,目前深圳的皮革行業在國內已處于領先的地位,但由于受國內外經濟形勢的影響,當前行業處于洗牌的狀態,,產業升級也勢在必行,“能很好承載產業升級任務的皮革聚集基地建設目前仍處于等待用地申請批復的階段,我們應該是10個優勢傳統產業聚集基地建設最慢的一個。”
七成企業從事外銷
深圳的皮革行業發展基本與特區的發展同步。1978年,港商鄭可明與深圳市政府簽訂CND001號合同,開辦羅湖手袋廠,這是深圳的第一家外商投資企業,為深圳的經濟騰飛與深圳皮革行業的建設發展揭開序幕。
“改革開放之初,國內各地都有皮革廠,擁有大量的閑置設備、技術人才,外資特別是港資進入深圳以后,吸引了內地大量的技術人才和廉價勞動力,這為深圳皮革行業起步提供了很好的條件。”深圳市皮革行業協會的有關人士告訴記者,當時主要是一些三來一補的企業,這樣的發展態勢一直持續了大概15年。
上世紀90年代中期,深圳的皮革行業出現了一批民營本土企業,開始走自創品牌的路子,如百麗、COBO等品牌企業,創造了十幾個國內知名名牌,同時深圳的皮革行業也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到2007年深圳擁有制鞋企業800多家,箱包手袋皮件生產企業約1500家,皮革與裘皮服裝企業200多家,原輔料及配套企業200多家,商貿及流通企業180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約500家,行業從業人員超過50萬人;皮革行業總產值、銷售收入總產值超過400億元人民幣,銷售收入超過350億元人民幣。深圳企業出口為42.4億美元,進口4.66億美元。
目前深圳皮革行業仍然以外銷為主,處于從OEM、ODM向OBM發展過渡時期,外銷產品主要出口到美國,其次是歐洲和亞洲,占總量的70%。在內銷方面,中小企業為大企業貼牌,進行自營或批發;大企業以自有品牌在國內的商場、超市、專賣店、專柜銷售,內銷約占總量的30%。
行業正面臨洗牌
近年來的經濟形勢變化極大影響了深圳皮革行業的發展。深圳市皮革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匡玉琴介紹,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下調對外銷為主的皮革行業影響巨大,企業利潤大幅下降,甚至虧損;環境保護使得上游的制革行業受限,深圳原有的30多家制革企業已經全部搬出深圳;再加上原材料價格大幅上升、用工成本增加,都加大了企業的負擔。
“美國金融海嘯對我們的影響很大。目前行業在洗牌,一批落后的企業要死掉。”匡玉琴告訴記者,大企業越做越強,以接單生存的小企業則生存困難,些企業根本接不到單,從去年就陸續有中小企業倒閉,今年這個趨勢日益顯現出來,“一些企業說垮掉就垮掉了。”
能生存下來的企業日子也不好過。“做出口的,如果是港資公司在香港直接拿單還要好些,如是在深圳本土企業自己接單的利潤要更少。制造環節的企業能有5%的利潤就很不錯了。”匡玉琴介紹,就算是深圳皮革行業的領頭羊企業百麗,自己品牌的產品利潤大概也就是在12%左右,代理的產品利潤還達不到這個數。
據記者了解,在國內擁有四千多個銷售網點的百麗已經連續發展十幾年,但今年受金融海嘯的影響,在10月已經出現了負增長,“前段時間的訂貨會也不樂觀。”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此外,作為傳統型行業,深圳皮革企業的外遷也相對較多。“比如在深圳發家的臺資企業哈森,因為拿不到地,四五年前就遷到昆山發展去了。”匡玉琴介紹,比較知名的企業當中,除了哈森外,寶凱鞋業遷到惠州,嘉豪運明年也要遷往惠州。
皮具行業在國內市場的前景仍然廣闊
“不過,做鞋做包其實在國內還應該是個朝陽行業,因為國內需求消費有一個逐步提高的過程,隨著中國人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箱包鞋以前是奢侈品,將來卻是易耗的消費品,需求市場將會很大。”匡玉琴表示。
業內人士介紹,目前在國內,皮革業較為發達的地區主要有珠三角地區、長三角地區以及成都、重慶地區,而深圳的皮革企業則主要瞄準了高端市場。
“從高端市場介入中低端市場卻相對容易。”匡玉琴介紹,目前深圳一些企業也利用多品牌策略,開始從高端市場介入中低端市場。
據介紹,深圳自主品牌企業已經形成了以制造、運輸、零售等環節自成一體的“百利模式”,“當然,不是很多企業都有那么雄厚的資金來克隆百利的模式,但是深企在自創品牌后,也會在一部分城市自已開店,或是搞加盟店。”匡玉琴表示。
談及深圳皮革產業的發展,深圳市皮革行業協會的一份報告提出,要鼓勵企業發展自有品牌,以百麗為龍頭,組建深圳皮革行業優勢品牌團隊,繼續擴大在國內市場的影響力和占有率,引導企業走向OBM(品牌輸出)的發展道路,同時發展時尚創意產業,培育高端設計人才,以時尚帶動品牌發展;重點扶持華南城和集銀兩大專業市場,加強和商業領域的合作,培育深圳本地的皮革專業展覽會,完善行業產業鏈。
基地建設尚待土地申請批復
“同受萬千寵愛的高科技等產業相比,我們這個行業很多時候是被人忽視的,我是基本上是靠自己做成現在這樣子,行業的市場生存能力很強。”業內有關人士認為,深圳對皮革行業的態度有一個認識的過程,最早認為這個行業污染大,又屬于加工行業,并沒有把它當成優勢傳統行業,在皮革行業人士以及相關人士的努力下,才使得皮革行業在今年的5月份被列入傳統優勢產業中去,并同意皮革行業在深圳建設聚集產業基地。
深圳皮革行業協會的報告中也提出,新形勢下,皮革行業產業升級勢在必行,其中重要一點就是發展總部經濟,在深圳建立永久的產業聚集基地和總部大樓。
“目前,我們的用地報告已經打上去了,我們希望能夠在橫崗街道辦申請到6萬至8萬平米的土地用來建設聚集基地,但現在還不知道能不能批下來。”匡玉琴向記者介紹了聚集基地建設的進展情況,“說實話,在我們這個行業沒有被列入優勢傳統產業之前,行業內是比較灰心的,被列入優勢傳統產業之后,大家都很熱心于聚集基地的建設,可現在的問題是地都沒有批下來,只有等地批下來了,再進行第二步。”
該行業的人士表示,政府的反應往往比較遲緩,比如針對今年的形勢,深圳到現在還沒有具體的措施,“江浙的貿工部門都有一些較為明確的、針對中小企業的優惠政策,如中小企業提高信息化水平的、建有科研中心的、擴大廠房的,政府都會有一些相關的補貼,但深圳尚沒有這般較為具體的針對中小企業的措施,皮革行業更是難以惠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