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體制更新 叩響通信業改革大門
通信業的改革開放源于最初的思想解放。打破了“通信是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為階級斗爭服務”的舊有觀念,通信業的服務宗旨逐漸向“為滿足人民群眾需求”的方向轉變,而觀念的更新也推動了體制的變革,這促使通信行業向著市場化競爭機制不斷邁進,由此通信業進入了飛速發展的時代。
思想空前解放
30年前,中國的電信網絡規模小且技術手段也很簡單,那時的通信狀況基本可以用三句話形容“裝不上,打不通,聽不清”,中國在當時被認為是“幾乎沒有通信的國家”。隨著國家生產能力不斷增強,通信水平無法滿足國家經濟發展需求的現象日益凸現,當時國家領導人曾批評通信行業是“傳統保守,嚴重落后”。
那時的一件事始終讓劉立清難以忘懷。20世紀60年代初的一個冬天,華北地區受到嚴重的冰雪災害,戶外的通信基礎設施出現了大面積冰凍,這導致北京至全國許多地區的通信癱瘓。劉立清感嘆道,當時全國通信線路除北京至石家莊之間僅有的300公里電纜干線外,其他都是明線,由此可見那時的通信基礎設施是多么的脆弱。
“除了通信設備簡陋,最本質的問題還在于思想。”劉立清介紹,通信在那個年代主要是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為階級斗爭服務。這種對通信的片面定位,偏離了通信要為國家社會進步、為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為滿足廣大人民需要的服務宗旨,也阻礙了通信行業自身的發展。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們逐漸擺脫了舊的傳統觀念束縛,進行了思想解放,通信行業不再刻意為某一類人群服務,而是面向國家、社會和普通老百姓進行服務。所以,改革開放初期的思想解放也包含了對通信業性質宗旨的再認識。
另外,我國通信行業的發展是要“自力更生”還是“對外開放”也曾存在爭議。劉立清告訴記者,“當時存在著兩種聲音,一種希望加大對外開放,引入國外先進技術和資金,快速推進通信基礎建設和技術的更新換代;另一種則希望自力更生,依靠國內自主研發的通信技術發展國內通信事業。”而當時國家狀況是經濟建設剛剛起步,財力比較有限,每年用于通信行業的投資最多也只有1億元左右,如果單純依靠國家的扶持,依靠行業自身建設來實現國家通信建設的快速發展顯然不現實。所以走一條對外開放和自力更生相結合的道路也成為改革開放初期解放思想的一個重要成果。
體制改革空前顯效
通信行業在過去的30年中先后實施了郵電分營、政企分離等一系列改革,分階段落實并實現了體制改革3步走戰略,“八五”將支撐產業發展的制造、器材、施工等部分從政府中剝離,使他們成為獨立公司;“九五”實現郵電分營,讓不同行業按照各自的規律發展,同時還進行了固定和移動的分拆;“十五”推行政企分離制度,將郵政電信企業推向市場,打破壟斷,引入競爭。
另外,政府監管政策也有明顯加強,既實現了競爭,又避免了一些惡性競爭、無序競爭的發生。在通信監管尺度的把握上,保護了企業的長遠利益,同時也保障了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通信業進行的體制改革使電信運營轉向了市場化,通信企業更加注重市場和客戶需求,不斷加強內部管理,控制企業成本,使產品的價格水平持續下降。在企業內部制度改革中,分配機制、人力資源、財務制度等也進行了革新。
劉立清表示,其實今年的電信重組仍是體制改革的繼續,是對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和完善。
綜合實力增強 力推通信業跨越式發展
依靠國家政策的正確引導,通過借鑒海外的先進經驗,通信企業在摸索中發展,并總結出了一條符合自身發展規律的產業化道路,從而實現了通信企業的群體突破,也帶動了整個通信業綜合實力的提升。可以看到,短短30年中,我國通信能力不斷增強、技術水平顯著提升、產業實力穩步向前,這些都成為了通信行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所在。